跳到主要內容

推動大學程式設計教學Logo

訊息專區

學程OPEN MIND!打開未來無限可能──跨域學程推動經驗分享會側記

教育部「推動大學程式設計教學計畫」自107年度執行至今已屆4年,除了課程教學與教材設計等教學實務面向的努力,各校在制度上又是如何因應程式教學的跨域需求?「推動大學程式設計教學計畫」的分項計畫「資料分析領域及學習評量推動團隊」於111年4月28日舉辦「跨域學程推動經驗分享會」,邀請國立臺北大學張玉山教務長主講〈跨域學習與程式課程推動之作法與策略〉、致理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黃信博助理教授主講〈智慧雲端行動科技跨領域學程推動之分享〉,分別就一般大學與技職體系分享不同類型大學推動跨域學程經驗。

不只是「𝝅」型,迎向「非」型人才的時代

「在AI、大數據等最新科技興起下,產業結構快速改變,部分專業領域將逐漸消逝。具備特定領域的專業固然重要,但具備廣度、多元跨域能力的『非』型人才,更是現今及未來社會所渴求。」這是張玉山教務長寫在《國立臺北大學跨域學習手冊》的一段話,也是臺北大學這幾年堅定推動跨領域課程的重要動機。

為了使學生畢業時具備「跨領域」與「資訊科技」素養,臺北大學110 學年度入學學士班學生新增2項畢業規定:「至少應修畢取得本校或臺北聯合大學系統開設之微學程、學分學程、輔系或雙主修任一資格」,以及「校定必修課程新增『程式設計相關課程』(取得相關證照或修畢程式設計相關課程二擇一)」。新制上路,如何讓全校師生順利上軌道?除了在推行前多次舉辦公聽會與師生交換意見,臺北大學這條通往未來的跨域學習之軌,實自106學年度就已鋪路,而張教務長自身更是早在93年校方新設資訊工程學系並擔任系主任時,已開始累積大學跨領域教學的經驗。

「臺北大學以法、商、公共事務、社會科學為基礎,2004年資工系新成立時,我們就知道不能獨善其身,一定要與既有系所學習合作。」當時資工系就規劃16學分讓學生去學習不同領域的專業,可以說是臺北大學跨出跨域學習的第一步。106年,教育部發函各校,指出傳統學制彈性不足、系所資源未能整合或共享等省思,加上校方配合教育部106年「創新教學試辦計畫」,將程式設計納入計畫分項推動,正式啟動臺北大學的「跨域學習友善工程」。

在做法上,首先各學院盤點所有課程,評估融合程式設計領域調整或新開課程,「例如商學院『電腦概論』調整為『電腦概論與程式設計』,並設定為院必修課。」而這番改造不只是為了滿足計畫要求,也是對於舊有課程的反省,「以前學生對電腦不熟悉,『電腦概論』必須教得很完整;現在大家電腦都熟,那課程其實可以更進階。」

課程改革,師資必須到位。在校長的支持及行政同仁的努力下,臺北大學自106年度起逐年增聘程式設計領域專長教師,截至110年度止共增聘3位專任、7位兼任教師。同時,對於跨域共創課程的合作教師,授課學分也從優採計,讓老師們有更充裕的心力克服跨域教學的創新與挑戰。此外,也引入校外資源,攜手臺灣亞馬遜於109年11月締約,規劃成立雲創學院,導入亞馬遜AWS雲端資源,未來亦延伸推動雲端領域相關學程與微學程。

制度上,除了將程式設計列為必修課,也推動學生跨域學習,調整校共同必修並逐步調降各系畢業學分數及必修學分數,增加採計外系自由選修至少16學分為畢業學分(恰好約1個學分學程或2個微學程)。制度鬆綁後,臺北大學不只給學生自由,也給學生「畢業前至少須完成1個跨域學程」的新任務,同時更給出了多元的課程選擇與引導。除了有完善的學程修課系統提醒學生修課數量與規劃,在開課方面更善用校際合作的優勢,跨界開設課程,並鼓勵院系開設自身獨有的特色學分學程與微學程,讓學生一定有課修,採認制度也具有彈性,學生可先選學程,亦可先修課後再選認學程。

跨域學習推動的結果,輔系、雙主修的人數微幅成長,學分學程則由108學年度的9,774人,飛躍成長至110學年度的36,713人,十分驚人。張教務長說,校方甚至研擬未來讓學生「自組學程」,「學生可以組合一個自己有興趣的微學程或學分學程,只要經過系所認定即可。」

迎戰產業需求,深碗開發學生實務力

第二場次由致理科技大學黃信博助理教授主講。黃老師自109學年度起擔任學校「雲端行動應用實務學分學程」及「智慧雲端行動科技微學程」的召集人,他指出此學程是伴隨產業未來趨勢而生,「未來AI運算將走向『端雲共生』,預期在2025年,全球將有50%的終端裝置都將具備電腦視覺與語音辨識相關的AI神經網路運算能力。」AI是產業發展的關鍵力量,而學校既然扮演跨域人才的基礎培育角色,便應依據當前產業情勢調整,提供妥適的實務課程或專業培訓課程。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致理科技大學的「雲端行動應用實務學分學程」於100學年度應運而生,學分數為19學分;到了108學年度更因應學生多元跨域學習的需求,推出微學分版本、11學分的「智慧雲端行動科技微學程」。

在教學結構上,「雲端行動應用實務學分學程」隸屬於創新設計學院資訊管理系,並由同院的商務科技管理系、商務管理學院的行銷與流通管理系、通識教育中心等單位的師資共創課程,每年修讀人數大約在300人左右,是目前致理科大校內修讀人數排名第一的學分學程,且學程修畢取證比例高達86%(108學年度數據)。

為了能實際對應產業端的需求,「雲端行動應用實務學分學程」課程規劃的專業核心能力均一一對應實務界的專業職能內容,「例如現在手機人人必備,因此我們要求『行動裝置程式開發技能』為專業核心能力之一,學生要學習手機或平板等智慧型手持裝置之程式設計。此外還有雲端技術應用、行動商務管理、無線感知技術應用、友善人機互動介面設計等。」由核心技能出發,層層規劃必修與選修課,並為培養學生深度的實戰能力,避免停留在淺碟化的學習理解,致理科大規定每個學分學程、微學程都必須規劃「深碗課程」,透過參與競賽、場域參訪學習等方式,讓學生實際與業界或實務需求接軌,達到深化學習的效果。

從學校的整體跨域教學規劃來看,致理科大目前有2個跨域學院、15個學分學程及26個微學程,由教務處成立跨領域學習中心總籌,並設置學分學程發展小組來溝通、推動校內跨單位的各項行政任務。其中,「微學程」的制度靈活,為了應變產業趨勢彈性規劃,可以是期間限定的「客製款」,「有時候可能會因為一個產學合作需求,或者是某一門課、某個事件,我們採取微學程的機制量身規劃;在需求結束後,這門微學程有可能就關閉不開了。」

考量學生初期選擇跨域課程時的不安與猶豫,目前致理科大在宣導上主打微學程,讓學生較容易克服心理門檻,並保留調整方向的彈性,「學生可以先選課,再決定要不要追認為微學程;而當同學修完9至12學分的微學程之後,我們會再鼓勵同學,你再加個10學分,就可以獲得一般學程的證書;或者是更進一步,再多修11到15學分,獲得跨域學院的證書。」

面對未來趨勢,致理科大正研擬在既有的2個跨域學院(金融雙語行銷跨域學院、全英語國際商務學院)之外,整合校內現有的「互動媒體」、「智慧雲端」、「空勤服務」、「智慧製皂」等學程,增設「智慧創新與設計跨域學院」,發展出更具創意與未來前瞻性的特色跨域學習。

 

文字整理/曾令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