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推動大學程式設計教學Logo

訊息專區

從玩音樂開始學程式 以跨域精神創造新火花--專訪輔仁大學林宜徵助理教授

音樂和程式,看似天差地遠的兩個領域,竟能順利結合甚至碰撞出新時代的火花?輔仁大學音樂學系林宜徵助理教授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擔任兼任教師,開授「學程式玩音樂」課程,讓學生不分文、理組,都能運用程式能力來玩轉音樂。

文組學生玩程式,跳脫思維發展創意

「學程式玩音樂」,顧名思義即是用程式寫音樂。林宜徵老師表示,人文社會科學學生常對寫程式感到恐懼,「其實害怕多過於做不到。」因此她希望以相對有趣的音樂主題,開啟學生學習程式的第一步。

一學期的課程,林老師手把手從基礎程式概念教起,課程前半段先讓學生熟悉資料型態,後半段才會開始製作2D遊戲、自動旋律產生器等作業。課程總共開了3次,從原先主要針對人文社會學系,後來更多資工系、電機系學生加入,修課學生都認為「很有趣」。

不同科系學生進入同一班級,程度落差巨大曾讓林老師大傷腦筋。但她清楚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程式)」,在教學過程中逐步調整課堂標準,「(希望)讓九成五的學生都能跟得上。」而原先就具備寫程式技能的學生,因為課程涉及「聲音」,別具新鮮感和挑戰性,期末的專題作業不設限,也讓理工科系學生有發揮的空間。

而跨領域學習,有時反而能激發出新的創意。林老師坦言,「人文社科的同學反而會發想很厲害的東西!」例如一組人文社科學生的期末作品「刻在你心底的旋律」,從人們對姓名產生的刻板印象作為出發點,發問卷調查各種英文名字帶給人的感受,例如:Wendy是溫柔的、Owen是陽光的……,然後再藉由問卷結果譜曲,只要在程式中輸入英文名字,就能得到一段專屬於那個名字的旋律。其後,人文社科學生的「刻在你心底的旋律」甚至在校內程式設計競賽中獲獎,讓林老師印象深刻。

挑戰跨域學習,以實作克服恐懼

為了讓多數學生都能在課程中習得程式設計的能力,林老師也在教學中嘗試化解學生對於程式的恐懼。她說:「(寫程式)跟練琴很像,技巧性的東西,一定要練習。」因此林老師特意將課堂架構精簡化,並在每堂課中安插5到8個實作,讓學生一步步學習。

除了設計實作作業外,林老師觀察到學生即使遇到問題,也不願在課堂中發問。她為此改變以往課堂中「舉手」發問的形式,增加私下提問的渠道,課堂中講述外的時間在台下繞場,讓同學可以盡情私下發問,也鼓勵同學任何時間以電郵方式詢問程式課程問題,並每週改作業以掌握學生學習狀況。她表示,即使是再資深的工程師也會出錯,差別只在於職業工程師已有大量修正錯誤的經驗,「寫程式有80%都會出錯,但大部分錯誤可能只是打錯字而已。」因此林老師提醒學生必須保持耐心、不要害怕,要勇敢提出問題。

而林老師之所以能依學生的狀態細緻的設計課程,正因為她曾有過同樣的經歷。她說:「程式不是我優先的天賦。」儘管外人眼中,她曾是安譜人工智慧音樂公司音樂研發長,創作了XR電影《潛入西拉雅》的作曲及音效、製作VR App音樂遊戲《次元穿梭》等作品,但事實上,林老師過去也沒想過自己未來會與「科技」打交道。

林老師曾獲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作曲博士學位,此前學習的都是傳統音樂作曲。但一次偶然,她接觸到網路平台的程式設計課程,開始自學,學著學著反而寫出了程式設計興趣,於是嘗試與自身音樂專長結合,接著才得到進入科技音樂領域的機會。自己過去也和眼前的學生一樣,對程式、科技總一籌莫展,林老師笑道,「我很能理解(人文社科學生)的困難。」

但也許正因林老師親自經歷了跨領域學習,她也強調:「自學是最重要的一環。」在林老師的課堂裡,期末報告不用背程式碼、也可以上網找樣本參考,不論電影配樂、影像配樂等各種音樂形式不拘,讓學生擁有最大的發揮空間。她表示,不需要死記任何程式語言,因為科技會不斷更新,反倒要利用零碎時間尋找網路資源、與同學辦讀書會等方式,保持自學的習慣。

從大學開始,力求與業界接軌

資訊與程式設計技能,在科技發展快速的當代已是未來教育的趨勢,《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即108新課綱)也已將「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納入核心素養中。但學校的腳步是否能跟得上新浪潮?恐仍是場挑戰。

林老師表示,「學程式玩音樂」自開課以來每學期都爆滿,學生對程式設計課程的需求很大,各校似乎也都浮現教師數量、教學資源是否充足等問題。另外,制度設計上也可以再有更周全的思考,林老師舉例,若她希望開設進階的程式設計課程,在通識教育課程制度下目前是無法做到的,因此如果學生程度較好或想再繼續上進階課程,恐需自行尋找校內其他資源。

而林老師同樣也關注學生與業界之間的接軌。她坦言,音樂學院過去與產業較為脫鉤,例如在歐美盛行的音樂科技產業,在台灣幾乎仍未開始發展,利用AI製作音樂的人少之又少,更遑論仍在教授傳統作曲方式的學院。但以她曾從事的業界角度而言,一個產業要能蓬勃發展,需要為此投入研究及培養人才的學院,而學生若認為能在學校學到業界所需的技能,也將更願意投入學習,形成良好循環。

「學程式玩音樂」,不僅是讓學生獲得技能、做出作品,林老師表示,通過跨領域通識課,學音樂的人可以理解程式設計的邏輯,可以和程式設計工程師對話與溝通,工程師也能理解音樂人的思維,知道如何轉譯人文藝術,真實社會也正是由各式各樣的人才相互溝通、合作而成的。期盼在課堂過後,學生不只帶走程式設計的能力,更是讓學生學會「跨域精神」,保持開放心態,迎接更多挑戰。

採訪.撰稿 / 陳子瑜